4月8日下午,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唐彰国受邀到我校开展题为《从安全感到安全观——见多识广方为“人物”》的学术讲座。讲座在东校区学术报告厅开展,我院全体教师、全校各二级学院学生代表到场学习。
唐彰国以一首别出心裁的DeepSeek版《玉林赋(仿滕王阁序)》作为开场,巧妙引出讲座主题。他指出,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,构建全民安全观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。
面对AI时代带来的深刻变革,唐彰国提出了“为人文赋理、为机器立心、为人物铸六艺”的大安全观理念,并强调这是应对技术奇点、重构人类文明形态的关键路径。他通过网络钓鱼攻击的隐蔽性、震网(Stuxnet)摆渡攻击的破坏性、隐私泄露攻击的普遍性、密码撞库攻击的危害性以及AI数据投毒攻击的潜在威胁五个典型案例进行详细剖析,深入阐述安全感的重要性,并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师生共同思考安全感的内涵与外延。
AI是程序吗?AI安全如何预见“暗物质”?生成式AI的哲学本质是什么?针对学界普遍关注的三大核心命题,唐彰国给出了独到见解。他认为,生成式AI已超越传统图灵机范式,展现出“涌现认知”的哲学新维度;建立“技术暗箱”逆向解析机制,可通过对抗式进化实现安全边界的动态拓展;生成式AI的哲学本质,是其作为“世界模拟器”的认知革命意义,这不仅是对人类知识生产方式的颠覆,更是文明主体性重构的里程碑。
讲座以一首《水调歌头·安全几时有》作为总结,该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安全理念相融合,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。
会后,唐彰国参观了我校大数据展厅,就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。
主讲人:唐彰国,四川师范大学教授,硕士生导师,网络与通信技术研究所总工,司法系统科技评审专家,教育部电工电子教指委委员。
(摄影/李健 余抒芸)